□ 劉生康
鄉愁,是中國人對自己家鄉故土的一種情感。大約有五成以上的人應是有這種情感的。只是濃與淡,輕與重,深與淺,每個人不一樣,也是一種緣分與機遇,對于黨的宣傳干部來說,更是一種對鄉村的科學認知和對“三農”問題的正確理解。有趣的是,岳陽市委宣傳部四位退休干部,不約而同地回到自己的家鄉,為保護古村落古民居而努力奮斗,在家鄉文化振興的道路上奔跑,為岳陽市兩個鄉村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一位是我,原市委講師團副主任,后講師團撤并至宣傳部。2013年退休后,以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和鄉村文明調研與推進的名義,投入到母親老家平江縣上塔市鎮黃橋村的建設中,將自己萬冊圖書運至鄉村,建南恩書屋。爭取數百萬資金,修繕黃泥灣大屋,組織編寫《鄉土百年》叢書共四本,開展了捐資助學、文化扶貧等十多項活動。
黃泥灣大屋為清代嘉慶年間老屋,抗戰時期為戰地醫院,全村具有典型的明清古村落特色,2016年申報成功為第四批國家傳統村落(黃橋村后改為黃泥灣村)。在當地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黃泥灣村先后被評為岳陽市級文明村、岳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平江縣迄今唯一的國家傳統村落。
第二位是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彭東明。他在平江安定鎮老家彭家大屋建坪上書院。該大屋為乾隆年間院落,2004年始修,歷時三年,修舊如舊,恢復古建筑風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授予“影視小屋”稱號,湖南作家協會將其作為創作示范基地。彭東明在老屋內先后創作出版《坪上村傳》《一個人的長征》等新著。
第三位是市委宣傳部正處級退休干部孫山青。他在自己老家岳陽縣月田鎮月田村籌資修建孫家大屋。該大屋為明朝將領孫興祖后裔孫邦彥于清朝道光年間所建,占地2300平方米,6個天井,36間房。古香古色,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2014年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評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位是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蔡世平。他調至北京工作退休后,回到老家湘陰縣石塘鎮,建了一個卜居文化園。該園分為河流與山林兩大區域,既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又成為文化人聚會的世外桃源。據聞此園名源自屈原的《卜居賦》,此地亦叫卜居嶺。2024年9月開園后,省內外名人雅集,成為了岳陽農耕文化與屈原傳說的又一個文化景觀。
中央電視臺《鄉愁》欄目自2013年開播,激起了全國人民對鄉村故土的回望。岳陽市委宣傳部的四位退休干部是最深切的共鳴者與行動者。他們本可以在城市里享受清閑、頤養天年,卻竭盡全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家鄉建設的事業中,堅持數年,不遺余力,運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和手中的筆,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成就了一段老宣傳干部發揮余熱、不忘初心的人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