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第十五中學黨委委員 陳皓文
在當代教育中,“教育家”似乎成為一個悖論式的存在——人人皆可論教育,卻無人敢以教育家自詡。這種集體認知的割裂,恰恰折射出當今教育生態的深層困境。
癡人說夢
我如果說想成為教育家,那一定是癡人說夢,怎么可能?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那些偉大的教育家是怎樣成長的。最早的大教育家莫非孔子,孔子懂得那么多高深的道理,他的《論語》很多內容在今天仍被人們奉為準則,他飽讀那么多詩書,家庭一定很富有吧。其實孔子除了血統外出生卑賤,乃一魯國布衣。他三歲失怙,十七喪母,正所謂既貧且賤,從小就受人歧視。孔子活著的時候曾明確講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但他承認自己好學,勤勉刻苦,持之以恒,他并不認為自己多聰明。跟他比起來,現如今的我們大都幸運得多,我們如果也能夠像他一樣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多思多學,正所謂積跬步而以至千里,也許“癡人說夢”能成真。
再說說國外的一些偉大教育家,比如我們悉知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誕生在烏克蘭農村的一個貧民家庭,八歲才開始入學一所七年制的農村學校,15歲畢業后進入短期師資訓練班學習兩年后,17歲開始當小學教師,在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后,他奔赴前線并受重傷。雖重獲新生,但是兩片彈片永遠地留在他心臟的血管邊上,這也成為了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這樣的出身與經歷,看不出一點能在教育界功成名就的氣象。對于教育,他真乃一“癡”人。他在一所農村學校一干就長達22年,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他熱愛的教育事業中,持之以恒去探索,去總結,他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路上快樂地、不知疲倦地奔跑著。他在長達30多年的教育活動中,他一邊創造性地從事實際教育工作,一邊兼職教育科學研究,一生寫下教育論文600多篇,寫下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1200多篇,教育專著多達41部,他一生曾任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獲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兩次獲列寧勛章等。
我們再來看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原名陶文濬,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青年時期曾就讀于廣濟醫學堂、金陵大學文科等。為了實現科教救國的報國理想,后來改學教育并遠渡重洋,師從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祿等,他為了踐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強調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改本名為陶行知,可見“癡”得不淺。他生活工作的年代正是中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要創辦學校,探索教育規律,何其艱難。但“癡”人總有自己“癡”的辦法和智慧,他成了!他多次成功創辦學校,并總結發現“知行合一”的教育規律,他是我們當今家喻戶曉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這樣看來,作為教師在追求教育真理,探索教育規律的路上“癡”一點何妨?正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傻子才干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達,功利思想日益凸顯。而教育是講究慢的藝術,確實需要不講功利的“傻子”精神。而一提到教育家,我們腦海中一般會浮現出一些巨匠,諸如蔡元培、梁啟超、徐特立等,無不是滿腹經綸、智慧高超的形象,甚是遙不可及的。其實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教育家不一定非要那么學富五車,但凡能夠“傻”一點,少一些功利,也許走著走著就近了。
201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第七屆助人為樂全國道德模范、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卜陳學校的葉連平是一名時年92歲的退休黨員教師。他退休前是一位鄉村英語教師,退休了本可以頤養天年,然而退休十年后,為了幫助家鄉村上的留守兒童,70多歲的他毅然再次站上講臺,用自家房子開設“留守兒童之家”,每逢雙休日義務輔導學生英語,不但不收費,還自掏腰包,把自己省吃儉用余下來的40多萬元錢拿來成立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留守兒童之家的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200多位,直到2021年,他依舊站在三尺講臺上,每天堅持五個小時給學生上課,這樣的退休生活,他一干就是20多年。94歲高齡的他為了堅守三尺講臺,堅持與時間賽跑,與疾病斗爭,戰勝了腦出血、腦膜炎,戰勝了白內障,戰勝了車禍,戰勝了……他活出了高度,活出了精彩。
看來“傻”點蠻好的。
人民教育家獲得者——于漪,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1929年2月生。目前,她還活躍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她是不是也犯點“傻”?
她在生活困難的年代,全家節衣縮食,經常資助貧困學生,自己的兒子卻因營養不良體弱多病。她水平高超,貢獻突出,卻很長時間沒有任何職稱。她自己當校長期間,好幾次將評定高級教師的機會讓給其他教師。她從教68年從未離開講臺。如今95歲的耄耋老人,一直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持“在講臺上用生命歌唱”,這樣看來她也屬于“傻子”人民教師。
另外還有我們熟悉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張桂梅等等,他們若是不犯那么一點“傻”,不在教育工作中投入那么多,投入那么久,很有可能就沒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今天,我們珍視自己所處平臺,試著“傻”一點,多一點釘釘子精神,找準興趣點,立足自己的教學崗位,只講奉獻,不講索取,多干,多學,多思,“傻傻”地前行著,也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高度,發現不一樣怡人的風景。
吃虧是福
在追求成就教育家夢想的路上,“癡”一點,“傻”一點,離夢想就會近一點,貌似會吃很多虧,其實也未必真的吃了虧。
我們作為普通人,在開始選擇教師作為個人職業的時候,往往來不及思考理想信念之類的事情,有時更多是為了謀生,有時也許就是一個巧合。入了行之后也難免思想迷茫,困惑,彷徨。面對現實,也有很多的無奈。而作為教師,他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容不得我們懶散,容不得我們沒有專業素養,容不得我們沒有愛心,容不得我們沒有耐心,否則我們站不穩三尺講臺,我們的心靈會有愧,我們的靈魂就會不安,我們的人生不會有什么價值,我們的生命也不會有多大的意義。
看看身邊勤于學習,勤于思考,樂于奉獻的那些優秀同仁,他們無不富有智慧,無不內心充盈,眼中有光。他們的家庭是和諧美滿的,子女一般也個個都是有出息的,他們的經濟待遇和個人榮譽也是收獲多多的。像前面舉例的葉連平、于漪,都九十多歲了,還身體硬朗,可以躬耕教壇,那該是多大的福氣。張桂梅也能多次克服病魔。這些都離不開他們對教育有著執著而熱烈的愛而激發出的生命的巨大潛力。
一個人一輩子有機會當教師是幸運的。把時間多花點在鉆研教育事業上更是相當值得的。社會需要教育家,更需要教育家精神,偉大的教育家也許只是夢想,可能傾盡畢生精力也不一定達成,但學習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的工作和學習態度去面對我們的教育事業生涯,是不難做到的。
身在教育行業的同仁們,朝著教育家們樹立的燈塔,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