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記憶里的未解之謎
“媽媽,金鶚山有什么好玩的嗎?”8歲的小雨一邊往書包里塞零食,一邊嘟著嘴問。媽媽笑著給她系好紅領(lǐng)巾:“去了你就知道啦!
那是1998年的春天,湖南民族職業(yè)學(xué)院附屬小學(xué)二年級的春游日。三十多個孩子像一群歡快的小麻雀,在金鶚山公園門口嘰嘰喳喳集合。班主任李老師舉著小紅旗,帶著大家往山上走。小雨和好朋友小袁手拉著手,眼睛不停地東張西望,生怕錯過什么“神仙”——畢竟傳說這座山里住著金色的神鳥。
二十年后,已經(jīng)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小雨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那張泛黃的春游合照。照片里,全班同學(xué)擠在金鶚書院門口,每個人臉上都沾著冰激凌漬。她突然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和同學(xué)偷偷跑去“尋寶”的那棵歪脖子樹,其實就在登山步道入口處——原來她們童年苦苦尋找的“神秘之地”,從一開始就靜靜等在那里。
今年春天,小雨約上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小袁重游金鶚山。她們特意帶了和當(dāng)年一樣的橘子汽水,找到那棵已經(jīng)更加粗壯的歪脖子樹,一待就是一下午……
這樣的故事,幾乎在每個岳陽人的記憶里都能找到相似的版本。金鶚山就像一位沉默的老朋友,見證著一代代人從童真走向成熟,而那些看似普通的春游記憶,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反而成了最珍貴的寶藏。
十年不變的“爬山幫”
今年清明假期的清晨6時15分,金鶚山南門的監(jiān)控攝像頭捕捉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畫面:三輛私家車幾乎同時停靠在停車場,走下來的不是裝備齊全的登山客,而是一群穿著休閑裝的年輕人。他們熟練地掃碼入園,彼此打著招呼,像赴一場老友的約會。
“這是我們‘爬山幫’第十年的第N次聚會。”35歲的事業(yè)單位工作者陳州一邊做著拉伸運動,一邊開心地說。他身后站著七個同齡人,是從小學(xué)就認識的發(fā)小。
半山腰的亭子是他們的固定集合點。陳州指著亭子西側(cè)第三根柱子說:“看這里,還有當(dāng)年我們留下的痕跡。小時候春游,老師一說自由活動,我們就躲到這里分零食。”做新媒體工作的李煒從背包里掏出幾包辣條,“現(xiàn)在每次來都要帶這個,儀式感嘛!”這個自發(fā)形成的“爬山幫”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只要有約,必須是早上6時集合,雷打不動;上山還必須走最陡的東線臺階。
他們的堅持甚至影響了公園管理處。保安隊長王師傅笑著說:“這些年輕人比我們上班還準時,冬天天都沒亮,就聽見他們在山腳下說笑了。”管理處后來特意加裝了照明,還把他們常走的路線納入重點清掃范圍。
從小時候春游到中年爬山,一座山見證了成長,如今,爬山幫“擴編”了。陳州指著亭子里跑來跑去的幾個小孩,“我們的孩子成了新成員。”他們給這個“2.0版本”的聚會起了個新名字:“爬二代俱樂部”。
據(jù)金鶚山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每天像這樣組團來的團體至少有二十多個。他們大多由“80后”“90后”組成,還有“60后”“70后”。看著相似的聚會頻率和專屬路線,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他們用最孩子氣的方式,守護著屬于一座山、一座城的溫暖記憶。或許正如陳州所說:“我們不是在爬山,是在找回家的路。”而金鶚山,永遠在那里等著他們。
金鶚書院再現(xiàn)輝煌
清晨6時30分,當(dāng)?shù)谝豢|陽光穿透薄霧灑在金鶚書院的青瓦上,書院院長童童已經(jīng)打開了那扇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紅漆大門。令她意外的是,書院前的石階上早已坐著幾位等待的訪客。
最早的金鶚書院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巴陵知縣劉華邦的捐資倡導(dǎo)下,其規(guī)模參照了北宋六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江南才子吳獬曾任首任院長,他的智慧和才情為書院注入了勃勃生機。
然而,好景不長,民國初期的戰(zhàn)火無情地摧毀了這座文化殿堂。書院被迫淪為兵營,所有房屋被戰(zhàn)火焚毀,金鶚山上已無書院蹤影。幸運的是,在1995年,得益于香港孔教學(xué)院院長湯恩佳的慷慨捐資和岳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金鶚書院得以在原址上重建。重建后的金鶚書院,雖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失去了其作為“書院”的本性,但文化的根脈從未斷裂。政府對金鶚書院的使用和發(fā)展高度重視,決心重塑其當(dāng)代意義和文化價值。
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童曼娜女士與金鶚書院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她被書院首任山長吳獬的家國情懷所感動,也看到了百年書院的荒涼破敗。她深知,自己肩負著重振書院的使命和責(zé)任。從2018年4月底開始,童曼娜女士傾盡所有積蓄投資500多萬元對書院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克服重重困難,在著名學(xué)者、北京大學(xué)程郁綴教授的指導(dǎo)下,書院提出了“重振金鶚書院,共建文化高地”的口號,并由湖南浩學(xu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全面接管,這座古老的書院重新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
如今,這座古老的書院在歷經(jīng)滄桑后重新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金鶚書院沉寂多年的輝煌再次重現(xiàn),已然成為研究、學(xué)習(xí)、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地,并成為岳陽文化的新地標。
“金鶚書院正在成為岳陽的文化會客廳。”岳陽文史專家何林福評價道。這里既有白發(fā)老者來尋找青春記憶,也有年輕人來打卡拍照,更有家長帶孩子來感受傳統(tǒng)文化。這種古今交融的場景,正是書院生命力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