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廖碧媛 周愛勇)4月12日晚,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聯合德蘭書園舉辦2025年“九章書話”公益讀書分享會第一講,共讀聶茂長篇小說《王船山》。本次讀書分享會由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楊厚均教授主講,德蘭書園負責人胡春梅主持,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師、研究生以及德蘭書園讀書會書友等四十余人參加。
分享會伊始,楊厚均教授交待了選擇《王船山》作為分享書目的緣由,并對作者聶茂及其作品進行了相關介紹。緊接著從王船山“知識分子”這一身份入手,深入分析小說中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楊厚均教授指出,《王船山》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確立了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宏大主題,即知識分子對社會的使命擔當,并提出了“何為知識分子”的問題。其次,小說表現了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復雜的社會生活內容,這是小說能稱之為史詩的一個重要指標。再次,作者深入王夫之的內心深處,揭示知識分子“九死不悔”的精神求索歷程,這是小說具備史詩品格的關鍵。楊厚均教授強調,《王船山》的一大顯著特點是濃厚的書香氣息,融合了學術性與文學性,這使作品更為厚重與更具詩性。此外,難能可貴的是,《王船山》的作者始終站在現代思想文化高地去審視和表現他的寫作對象。
楊厚均教授的精彩講解深深打動了書友們,激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書友們踴躍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楊厚均教授的講座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他沒有過多的劇透,讓我對小說的內容充滿了期待。我本身就喜歡閱讀人物傳記,而聶茂為一個文學家寫的人物傳記更是讓我對作品充滿了好奇。”“古代知識分子秉持對‘道’的追求,通過學術與實踐不斷探索其內涵與價值。‘道’的具體內涵會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變,處于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他所追求的‘道’已蘊含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對于我們當代知識分子來說,要敢于躬身入局,在實踐中展現擔當與作為,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所需要的。”書友們暢所欲言,現場氣氛熱烈。
據悉,“九章書話”是由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楊厚均教授發起、聯合德蘭書園已有的“一月一書”讀書平臺而舉辦的公益讀書分享會,是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活動。“九章書話”每年九講,由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九位教師輪流主講。2024年已分享了包括弗吉尼亞·伍爾夫《到燈塔去》、楊本芬《秋園》、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去家訪》、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楊聞韶《我守著更小的世界》、張新穎《有情:現代中國的這些人·文·事》、喬葉《寶水》、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在內的九部作品。2025年“九章書話”計劃共讀《山南水北》等書。
主講嘉賓簡介:楊厚均,汨羅人,博士,教授。曾擔任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院長,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50-70中國文學研究、當代作家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