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紅
書香潤師心,在閱讀中傳承文化基因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到彭德懷“誰敢橫刀立馬?唯我紅軍英雄”的無私;從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的革新精神,到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氣概,湖南這片紅色熱土始終流淌著崇文尚讀的基因。我們在傳承這份文化血脈的同時,更要在閱讀中廣泛汲取優秀的精神營養。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唯有以書為鏡,方能明辨是非;唯有以書為梯,方能登高望遠。當我們賞析《道德經》,領悟經世致用的古老智慧;當我們翻開《苦難輝煌》,感受中華民族偉大的奮斗歷程;當我們品讀《南渡北歸》,還原塵封已久的歷史真相,我們便能在閱讀中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當好新時代的大先生。
閱讀促成長,在書香中涵養道德情操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修行。岳麓書院首任山長周式“誨人不倦,以行義著”深得世人尊敬,清朝重臣陶澍“翰林修編,澧陽講學”以學問為實行,這些湖湘先賢的故事告訴我們:閱讀的深度,決定了精神的高度;閱讀的溫度,滋養了生命的厚度。
讀書,既要讀經典名著,也要讀時代新聲;既要“博觀而約取”,又要“厚積而薄發”。走進《平凡的世界》,孫少安兄弟走過的艱難道路,向我們深刻展示了人生只有永不休止的奮斗,生活才充實,精神才年輕;對話《曾國藩家書》,“拙誠堅忍,孝悌友愛,勤儉持家,讀書明理”的家訓,殷殷寄語中為后人揭示了家族興旺的密碼;研讀《教育的情調》,一個個教育小故事,告訴我們敏感而機智才是真正教育者應有的樣子。唯有讀書,讓我們在浮躁中沉淀,在喧囂中堅守,在書香中涵養。
博覽聚智慧,在思考中汲取前行力量
“書籍是文明的載體,是精神的燈塔”。教師的成長,是永無止境的航程。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懷,讓我們懂得教育是用生命喚醒生命的崇高事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每一個孩子的珍視與期待,讓我們堅信教育的本質是守護人性的光輝。今天的教育者,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更需要從閱讀中尋找破題之策、創新之道。
更重要的是,閱讀讓我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知識的敬畏。研讀《人類簡史》,在歷史長河中追問文明的意義;閱覽《深度學習》,探索學習的方向和方法;品鑒《給教師的建議》,領會如何促進教師自身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從來不是孤立的技能提升,而是通過閱讀連接更廣闊的世界,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匯聚智慧,我們才能與社會同步,與時代同行,才能在課堂上呈現出教育的豐富性與生命力。
芳華賦新能,在交融中共建美好生態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玫瑰書香·湘閱芳華”,既蘊含著女性的優雅與堅韌,也承載著湖湘文化的厚重與靈動。“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革命先鋒、文壇常青樹丁玲;“為花季少女解開裹腳布,為廣大婦女爭取參政權,為底層娼妓尋求獨立人格,誰說我輩不女權?”的女權領袖向警予……正是優秀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敢為人先,不懼困難”的精神圖騰,始終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奮勇向前。
我們要讓閱讀成為校園最動人的風景:在教室設立“圖書角”,讓學生隨手可觸經典;在辦公室開辟“共讀吧”,讓同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通過“書香家庭”評選,讓閱讀從校園延伸到家庭,形成“教師引領學生、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會”的閱讀新氛圍。
“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一本好書,是啟迪思想的鑰匙,是豐富精神的食糧,是指引航向的星辰。當我們捧起書本,不會因文字的累計而感到枯燥冗贅,而會受語境的感染身心無比的愉悅,正如《朗讀手冊》中所說:“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讓我們以書為媒,一起攜手建設家校共育的美好新生態。
“書香潤師心,閱讀促成長”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接力。愿我們在“玫瑰書香”中浸潤師者氣質,在“湘閱芳華”中培育青春力量,讓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人生的開悟,讓每一堂課都成為思想的綻放,讓每一天都因書香而內心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