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4月16日訊(通訊員 梁靜 姜瑤 周洋)晨霧氤氳的鳳凰鄉河泊潭,露珠順著雷竹新葉滾落,驚醒了沉睡的沃土。吳又軍俯身輕觸溫熱的土層,一柄鵝黃色嫩筍倏然顯露,這場景他已重復了很多次,在他身后,多名工人穿梭竹林,竹籃與春筍碰撞出清脆的節奏。這片雷竹林正迎來高速回報期——成林期,孕育五年的雷竹產業即將收獲成果。
齊心協力:返鄉逐夢啟新航
時針回撥至2019年,在湖北工作的吳又軍了解到雷竹產業勢頭正勁,前景看好。偶然他又看到家鄉屈原的招商政策,聯想到家里河泊潭的土壤環境特別適合雷竹生長,不假思索,他立馬聯系上村里的負責人,第二天便踏上了返鄉的列車。
創業初期,尋找合適的土地、募集原始資金、測繪荒山野地,吳又軍事事親力親為。旁人搖頭勸說:“外行人種竹,竹籃打水。”他聽后笑了笑,默默堅持手中的活。萬事開頭難,首先資金就是個大問題,吳又軍將多年積蓄全部投入進來,但仍有缺口。轉機很快出現,組織部門要重點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動聯系吳又軍,想讓村級出資入股他的雷竹合作社。“那筆資金真是雪中送炭。”回憶往昔吳又軍感慨萬千。隨著湘浙雷竹種養合作社的牌匾掛起,首批雷竹已在河泊潭悄然生根,點亮了山村里的綠色希望。
得道多助 :破局攻堅攀新高
2023年遇到了干旱天氣,雷竹生長受到影響。吳又軍蹲在皸裂的土壟間,看著卷邊的竹葉,心中嘆息“本該到了成林收益期,看來又要推遲兩年了。”屈原管理區黨委書記向科軍對這片竹林格外關心,經多次實地調研后預判“成林期只晚一年。”這句判斷隨著次年春雨落下應驗。竹林在次年春重煥生機、長勢喜人,吳又軍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政農聯動的智慧讓他對雷竹種植更有了信心。他毅然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于雷竹種植當中。他的妻子也默默地支持他,跟他一起打包行李回了家鄉。夫妻二人常以“夫帶妻成道,自強不息;妻扶夫成德,厚德載物”相互勉勵,質樸而有力的話語,化作支撐他們逐夢前行的不竭力量。
富鄉興村:鮮筍賦能向未來
雷竹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讓吳又軍傾注全部心血?原來雷竹筍得益于創新的稻糠覆蓋技術,不僅鮮脆可口、營養豐富,還打破了季節限制,填補了冬季蔬菜市場的空白,收益前景十分可觀。這項技術不僅賦予竹筍更優品質,更讓荒山披綠裝,坡地成功蛻變為“竹林氧吧”。長達五年的雷竹管護期,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村民年均增收超萬元,雷竹項目正成為河泊潭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惠及鄉村,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此完美交融。
站在新起點,產業帶頭人吳又軍目光如炬。他計劃進一步提升雷竹的品質和產量,加大雷竹深加工投入,延伸產業鏈。同時,打造“竹文化”農旅融合項目,建設雷竹主題觀光園,拓寬增收渠道。從破土而出的鮮筍到拔節生長的產業,這片土地不僅收獲著當下的豐饒,更積蓄著通向未來的蓬勃力量,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灑出濃墨重彩的“屈原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