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風拂卷,書香滿城。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岳陽日報教育新聞部特別推出“書香四月·悅讀人生”主題報道,從書香校園建設、師生經典共讀、名師導讀佳作等多元角度,記錄全市師生共品文字溫度、聆聽思想回聲的動人故事,遇見更遼闊的世界與更豐盈的自我。
書海浮沉,總有幾卷文字能穿透時光,在靈魂深處留下永恒光影,而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便是這樣一部佳作。
初次翻開這部散文集,仿若踏入紹興青石板巷,那股帶著草木香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魯迅以童年視角為獨特濾鏡,為讀者展現出一個奇妙世界:菜畦如翡翠海洋,石井欄泛著玉質光澤,磚縫里的蟋蟀都似帶著《詩經》韻律。孩童眼中,雪地捕鳥時篩子上的陽光、三味書屋中偷描繡像的緊張,皆成帶苦之甜。這回憶,絕非單純懷舊。當魯迅寫下“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阿長那沾滿山海經墨香的圍裙下,是舊中國底層婦女被歲月碾壓卻溫熱的善意。
讀魯迅的文字,是一種冰火交織的奇妙體驗。他的幽默如帶刺玫瑰,在《無常》里寫鬼差受賄,將陰森冥府照得和陽世一樣;他的抒情似裹霜月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結尾與草木蟲魚的孩子氣告別,成年回望滿是蒼涼。他能在《五猖會》里把父親逼背書的場景寫成精神拷問,在《范愛農》中卻為友人溺水身亡留下溫柔一問。他教會我們,真正的深刻,是在看清生活后,仍為溫暖駐足。
默默合卷,窗外陽光已染暮色。《朝花夕拾》并非普通回憶錄,而是魯迅遞給我們的魔鏡,照見各自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照見記憶深處的阿長與藤野先生,也照見未曾消失的自己。在“狗·貓·鼠”中見人性復雜,于“二十四孝圖”里警惕道德異化,由此才懂魯迅為何讓文字兼具露水的新鮮與刀刃的冷冽——他要我們知曉,在渾濁時代也要在塵埃里種出帶刺之花,守護赤子之心。
這正是《朝花夕拾》給予的啟示:成長,不是遺忘,而是學會在記憶的百草園里采擷帶露朝花。珍藏初感動,更要練就直面現實的勇氣。我們要像魯迅一樣,回望時兼具孩童的純真與成年人的深刻。如此,才算讀懂這部藏于時光褶皺里的人生之書。
這本書讓我們明白,每個靈魂都曾是百草園里的追光者,而那些在回憶中沉淀的溫暖與鋒芒,才能最終照亮前路。《朝花夕拾》如一座燈塔,在書的海洋中為我們指引方向,啟迪我們思考成長與人性,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初心,勇敢前行。
岳陽市第二中學677班 方若曦
(指導老師:王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