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創造科技,科技成就未來。在岳陽,洞庭湖畔,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畢生鉆研、鞠躬盡瘁,只為讓中國科技變得更強;或組織科技社團、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只為讓科學之聲傳得更遠;或牢記宗旨、服務至上,只為讓科技工作者聚得更攏。他們,雖然平凡,卻如一道道星光,生生不息,創造希望,給了我們更多注視的理由。他們,便是“洞庭星光”。
岳陽市科協、岳陽日報共同推出《洞庭星光》專欄,宣傳報道我市科技工作者、科協組織,奮力推進岳陽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生動實踐。
洞庭星光|挖掘每個孩子的創新潛能
——岳陽市一中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側記
記者 田卓靈 通訊員 楊婷潔 劉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這一重要論述為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新時代科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4年11月15日至16日,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岳陽市一中舉行,來自湖南、湖北兩省各地市學校的書記、校長等200余人齊聚一堂,共商育人大計,針對智能時代高中教育變革與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挖掘學生潛能,給拔尖創新人才提供生長土壤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岳陽市一中始終秉持為國育才、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探索多元育人模式、托舉科技創新人才,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課程為本,拓展創新之域
“6個省級一等獎!”2024年10月,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湖南賽區)成績陸續揭曉,捷報傳來,岳陽市一中的校園再次沸騰了。
岳陽市一中學子劉澤江、陳靖儒、鄒明昊、王希涵、方小竹、袁楠分別榮獲2024年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科目湖南省一等獎。同時,該校還有46位同學獲省二等獎,35位同學獲省三等獎,學校學科實力和教育教學水平彰顯無疑。
據了解,該校近兩年共有1人入選湖南省數學集訓隊并獲全國銀牌,10人獲省一等獎,近90人獲省二等獎,近60人獲省三等獎,而這些成果離不開學校日常堅持素質教育、注重學科特長培養的努力。
課程是科技創新教育的核心載體。
近年來,岳陽市第一中學廣泛開設各類培訓課程,從常規奧賽學科培訓到科技創新競賽輔導,從創新校本選修課程到各大高校知名專家帶來的科技創新“大師課”,學校不斷豐富科技創新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學生與香港中文大學李海洲教授交流
“在競賽課程方面,學校主要開設數學、物理、信息、化學、生物等學科奧賽培訓,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毕嚓P負責人介紹,在科技創新競賽輔導課程方面,專職教練精心完善課程設計,著力挖掘學生科技創新潛力,并培養其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此外,岳陽市一中在近年來開設校本選修課程,其中“ARDUNIO創意設計”“C++程序設計”等課程在學生中一位難求、廣受好評。
常規課程之余,學校還邀請多位高校教授走進校園開設講座。香港中文大學李海洲教授的“語言與語音處理——人工智能的發展”、華南理工大學李合龍教授的“AI賦能下的金融科技”、中國航空教育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傅前哨的“航空技術”等讓一批一中學子近距離走進科技前沿,并進一步激發對于科技創新的飽滿熱情。
師資為翼,鑄就創新之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作為岳陽人心中屹立不倒的百年名校,岳陽市第一中學深諳其道,也始終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科技創新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學校通過“四海攬才”和公開招聘等方式,引進了一批數學、物理、信息等學科的科技創新專職主教練,并選聘校內優秀教師擔任助理教練。“主教練負責科技創新培訓、課程設計等工作,助理教練則協助主教練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睂W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種“主教練+助理教練”的雙軌制教學模式下,專職教練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課程設計等核心工作中,也為校內參與助教的優秀教師提供了自我成長的平臺。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學科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群策群力、共同攻關,探索科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經驗。12月12日,該校教科室舉行湖南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開題論證會,學校相關項目負責人依次闡述研究方向與計劃,在教研專家的指導下共同探索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教育路徑。
入選“小荷英才計劃”的學生參觀湖南理工學院的實驗室
“師資隊伍是學校托舉學生展翅翱翔的羽翼,只有不斷強化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才能進一步提升學校各學科教研教學能力,為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拔高奠定堅實的基礎?!睂W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在學科培訓之余,學校還專門指派班主任和心理教師加入科技創新教練團隊,擔任生涯規劃與心理輔導職責,努力構建全方位、高效率、有溫度的科技創新教育支持體系。
實踐為徑,點亮創新之光
科技創新教育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
近年來,岳陽市第一中學不斷探索科技創新實踐模式,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游學活動,以“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設為平臺,加強科普陣地建設。2024年6月,該校84名優秀學生代表赴北京開展“探訪京城名校,筑夢生涯未來”的學科實踐活動。大家訪名校、登長城、逛故宮,與名校師生及科研工作者們面對面交流,更加堅定了科學報國的理想信念。
“除了科普教育,學校還堅持以賽促學、以賽育人的理念,積極搭建科技練兵的‘競技場’。”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讓學生提前適應競賽節奏,學校精心搭建學科基礎知識競賽場地,分年級、分學科開展知識競賽,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功底。
余樂萱、李梓豪兩位同學代表岳陽市隊在第四十五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報到宣誓
同時,學校還在校外積極開辟各項賽事參與渠道,為學生站上更大的舞臺提供助力。從奧林匹克競賽到信息技術能力大賽,從科技創新大賽到知識競賽,一中學子不負眾望,紛紛斬獲佳績。2024年3月,該校687班余樂萱同學的科研項目《極端干旱氣候對東洞庭湖越冬候鳥的影響調查報告》奪得第45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新成果一等獎并被授予金牌,拿下參加第38屆全國大賽的通行證。690班李梓豪、687班魯溪辰和688班楊子榆同學研制的《一種可調節式荷花無淤泥水培觀賞盆》項目則在大賽中奪得二等獎并被授予銀牌。
“科創研究是一項既艱難又有趣的工作。因為科學調查是嚴謹的,需要用事實和證據說話,需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余樂萱告訴記者,在今后的學習中,自己將繼續發揚這種科研精神,持續關注自己熱愛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攻堅克難,提升科技素養,為祖國生態環境優化而努力奮斗。
“近年來,通過課程、師資、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我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更營造了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毕嚓P負責人表示,未來,岳陽市第一中學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入推進科創活動,著力培養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的時代新人,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肩負起為民族復興培育創新人才的重任,助力每一位學子在科技創新的天空中展翅翱翔,為實現科技強國的夢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