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是一方紅色熱土。
這里走出了任弼時、何長工、李六如等一大批紅色代表人物,發生了平江起義和湘鄂贛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有任弼時紀念館、平江起義紀念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何長工紀念館等128處紅色資源點。
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將于今年5月在岳陽召開,巴陵大地上的紅色資源和坐標不僅是追憶過去的窗口,也是承載當代人賡續革命精神的橋梁,更是展示我市文旅的重要打卡點,吸引著八方來客到岳陽,聆聽紅色熱土里一磚一瓦訴說著的紅色故事……
平江起義紀念館:青銅雕像下的熱血回聲
初春的陽光下,位于平江縣城關鎮東興大道的平江起義舊址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默佇立迎接每一位到訪者。
紀念館由平江起義舊址、彭德懷銅像廣場、平江起義史料陳列館組成。起義舊址原為天岳書院;彭德懷銅像位于舊址廣場東側;史料館內有“平江起義史料陳列”“彭德懷同志光輝業績”“英雄的平江起義團”等陳列,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彭德懷元帥及其領導的平江起義對創建人民軍隊、開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保衛中央蘇區、建立人民共和國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在此扣動扳機打響平江起義第一槍。展柜里陳列著起義軍自制的松樹炮,炮身上依稀可見“工農萬歲”的刻痕。二樓會議室的長桌上,一盞缺了口的粗陶茶碗靜靜立著——那日彭德懷摔碗為號,三千將士應聲而起。“00后”講解員舉著自拍桿帶網友“云參觀”:“家人們看!這就是彭老總摔過的茶碗…… ”
平江起義紀念館管理處黨組書記洪和平說:“為迎接今年的旅發大會,紀念館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改造升級工作,館內環境煥然一新。此外,紀念館與抖音、人工智能等平臺互動合作,利用平臺流量,宣傳推介平江文旅和休閑食品產業,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洪和平還介紹,為提升講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紀念館有4名講解員下個月將參加2025年“瀟湘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
中共湘北特委舊址: 深巷燈火照初心
岳陽縣張谷英鎮竹坪村攔石坡,三面青山環抱,五間清代平房隱于竹林深處,青瓦土墻上仍可見彈孔斑駁。
1930年寒冬,中共湘北特委書記楊奇帶著一疊機密文件,踩著積雪潛入這處山坳。在油燈搖曳的土屋內,他與其他革命者謀劃發動四縣農民暴動,成立湘北獨立團。國民黨軍隊曾三次“圍剿”此地,百余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村口的柘港洞。如今,陳列室里的煤油燈罩上還留著當年煙熏的痕跡,仿佛能照見那些不眠之夜的緊張面容。
清晨薄霧中,游客老張蹲在屋后的石磨旁,指尖摩挲著凹槽里的青苔:“我爺爺就是當年的赤衛隊員,他說特委同志開會時,總把最后一口紅薯留給放哨的鄉親。”一群研學少年圍坐在復原的竹編草墊上,借著手電筒的光抄寫墻上的《土地革命綱領》,帶隊老師輕聲提醒:“小心別碰歪了桌上的桐油燈——90多年前,楊書記就是借著這點光寫文件。”
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推出“重走特委路”實景黨課。黨員干部們沿著當年秘密交通員的路線,背著竹簍翻越三公里山路,抵達舊址時已滿頭大汗。“現在明白為什么特委選這里了,”一位年輕黨員喘著氣笑,“敵人追來都找不著路!”
VR技術還原1931年“三月反‘圍剿’”場景,游客戴上設備后,眼前驟然出現舉著火把的國民黨士兵,耳畔響起特委成員壓低嗓音的爭論:“文件埋在后山!鄉親們先撤!”
任弼時紀念館: 駱駝背上的家國史詩
汨羅市弼時鎮唐家橋村,12萬平方米的紀念園內,任弼時銅像以“負重前行”的姿態矗立在松柏之間。
任弼時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的典范。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長河中,他擔任著重要的領導職務,與毛澤東同志等一起構成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這里,紅色研學之旅的參與者們可以深入探尋“黨的駱駝”與“人民的駱駝”的紅色足跡,感受任弼時等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與光輝歷程。
來自北京的設計師小林在AR互動屏前駐足良久,屏幕上任弼時的虛影正在油燈下批改文件,咳嗽聲伴隨著毛筆書寫的沙沙響動。“這咳嗽聲是真實的錄音嗎?”她問講解員時,聲音有些發抖。在“駱駝精神”主題墻前,一群大學生正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將任弼時名言生成電子明信片:“我們這代人,也要做新時代的駱駝。”
2月19日,汨羅市民劉陽帶著兩個孩子來到任弼時紀念館參觀學習。劉陽介紹,他和孩子都不是第一次來參觀,但是,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岳陽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寓學于游、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被許多家長認同,利用假期帶孩子到紅色景區游覽,成為很多家長的選擇。紅色旅游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成為年輕人感受歷史、涵養精神的選擇。
仙姑巖紅軍營: 峭壁上的游擊傳奇
距平江縣城約70公里,長壽鎮塘口村的3A級景區仙姑巖紅軍營,既有綺麗的自然風光,又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深厚的宗教文化,是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宗教旅游的勝地。
當清風拂過山崗,那抹悠悠紅旗,正傲然天地間。
仙姑巖紅軍營海拔280多米,方圓3.5平方公里,屬丹霞地貌,溝壑縱橫,巖洞遍布,懸崖峭壁,山勢險峻。這里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紅軍營舊址,也是中國較早展開游擊戰的山區地帶。1928年,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隨后率部隊奔赴井岡山,在途經長壽龍門時,紅軍與敵人浴血奮戰,突出重圍,一部分傷員便轉移到仙姑巖休養。方正平、吳欽民等革命先輩曾以此地為據點,開展了長達3年的游擊戰爭。當地至今保留了“紅軍哨卡”“紅軍指揮所”“軍需庫”“紅軍井”等遺跡。
紅軍營的負責人叫吳長征,是一名退役軍人。他介紹,今年來景區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主題,推出“戰火勛章”活動,設置重走紅軍路、唱革命歌曲、講紅色故事、“戰火勛章”沉浸式國防教育體驗情景劇等內容,吸引游客近6萬人次。 “音響、視覺效果非常震撼,感受模擬火炮‘對陣’低空無人機,體驗感滿滿,同時,這些場景也讓我直觀感受到了祖國現代國防科技的強大力量。”香港學生李麗君說。
吳長征表示,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即將舉行,紅軍營計劃以此為契機,開發以平江起義為主題的研學課程,引入數字展館和全息投影技術,通過實景布置和劇情演繹,重現平江起義歷史事件,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陳毅安烈士紀念館: 無字信箋寫盡千言
雨水節氣,湘陰縣金龍鎮綠樹成蔭,生機勃勃。陳毅安烈士紀念館就坐落于這個鎮上,一棟磚木結構、兩房一廂一角的平房,屋面青瓦蓋頂,地面青磚鋪就,墻面窯磚粉白。
陳毅安,1905年出生于湘陰金龍鎮,早年投身革命,黃埔軍校畢業,22歲參加秋收起義,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一戰成名,是共和國第九烈士。陳毅安擁有一個美麗賢淑且忠貞不渝的妻子,戎馬倥傯中他先后給妻子李志強寫下54封寄托著相思和革命理想的家書,而他生前最后一封家書——第55封家書卻只有兩張片言不見的白紙(1930年8月7日身為長沙戰役前敵總指揮的陳毅安在掩護軍團機關轉移的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25歲)。原來,陳毅安曾與妻子約定:“如果我哪天犧牲了,就會托人給你寄一封不寫任何字的信去,你見了這封信,就不要再掛念我!”無字家書,折射的是一位共產黨員曾在黨旗下許下的錚錚誓言:“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清明時節,總有人將新鮮杜鵑花放在烈士銅像前。一對銀發夫妻在影像廳觀看《無字家書》話劇,老太太掏出手絹拭淚:“我們那個年代的情書,也是報喜不報憂啊。”
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岳陽這片紅色熱土必將迸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徐 穎 李晗妮 整理